波士顿人沈诞琦介绍
来源:http://www.douban.com/note/345352367/作者:北美购房网时间:2016/1/6

扫一扫,随时看
以全美女生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美国数学冬令营、物理全部满分、化学获得大学免修考试、环境监测课题获美国式创新奖和环境特别奖……翻开沈诞琦简历,不难理解正是这些傲人的成绩和学术研究能力帮她叩开了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哥伦比亚等8所美国名牌大学大门。
知道沈诞琦的时间要远早过知道玑衡,说她是豆瓣红人其实并不准确,在此之前她已经在人人网上凭借名校的出身、优美干练信息量巨大的文字以及出众的个人魅力迷倒了一票人,而我也曾经是其中之一。甚至在其陷入文章被抄袭风波时,本人亦对其表示了支持(孙宇晨是我的好朋友,但我并没有因此对其不端行为为其辩护,私下里也劝过他找当事人尽快认错道歉了结此事。Life itself is a quotation说得非常棒)。之后在豆瓣上偶然得知其id,久仰大名之下顺着她的文章评论一路点了“有用”,因为她拥有我努力锻炼与争取但却不曾拥有的文笔与才华,以及遥不可及的资源。《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代表作。虽有Sylvia Nasar的《A Beautiful Mind》珠玉在前,但是沈诞琦通过近距离接触和观察亲历给出了一个在经济学、电影、传记以外的名人形象,个人认为丝毫不比《The New Yorker》记者的作品逊色。
真正让脑残粉转低端黑的,是沈诞琦越来越多夹杂于文章中的私货与价值取向惹恼了包括但不仅限于我的一小撮们(事实上,如果没有一开始的关注也就无所谓黑/粉了),而这种黑,在年初的“波士顿人”事件上达到了高潮。在此之前,她已经被各种人零零散散地羡慕过嫉妒过恨过黑过,但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可以说“波士顿人”是个导火索。
如果我没有记错,沈诞琦出自普林斯顿大学,那好像并不是所谓的“波士顿人”们的集散地。果然是有了新欢哈佛就抛却了旧爱母校么?亏她还在本书中反复强调自己和普林斯顿以及和校友之间的亲密互动,这要是让本科校友们看到她的两面三刀情何以堪。“常春藤人”显然比“波士顿人”更合适,但那样写的话精英范儿的私货就太明显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地用地域代替学校构建共同体。
可是这个共同体的构建能否得到“波士顿人”们的认同还是两说。如同现实中所展现的那样,波士顿人,或者说在波士顿城上大学的美国留学生们,各自的志向从事的行业不尽相同,有人像沈诞琦描述的那样热衷创业,虽九死其犹未悔;也有人选择安坐象牙塔专心学术,当然还有人选择毕业后给人打工当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这些选择当然不能同“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相提并论,但是通过一个大标题彰显拔高一个区域内的一部分人,仿佛这一部分人的作为就能代表整片地区的人,这种蛮横不讲道理的名校霸权式写作手法不是私货是什么?有理想主义、宣传理想主义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将其套用在一个本不具备共生性质的所谓共同体上真的合适么?理想主义的传播与实现仅仅只有创业这种道路么?波士顿人很萌的,却因为一篇文章被黑成狗实在太不公平了!
当然沈诞琦在做这个选题的时候可能也考虑到了自己在哈佛学习的专业,因此有一些偏狭可以理解,何况她能把卖烤串也能写出一股高大上的气质本身就是值得众多写手学习和效仿的。这绝对不是在黑,所谓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要尽量运用文字和语言把你真实的意图包装起来,可以平实也可以华美,但重要的是要让人感到可信。这种时候作者本身的属性就会起作用,比如来自名校啊,文笔老道优美啊,写作(特别是写人)角度立体丰满啊,重要的是,要有一批人捧场,这些人未必是职业托,但这些前期进场的人对后来者影响巨大,羊群效应就是这么形成的,等到气场已成后再开展工作就容易多了。
总结一下,沈诞琦的文章非常华美,而构建这种华美当然也是有范式的,具体如下:
1,我的选题很牛逼(要么是你没听过,要么是你听过但角度不同的);
2,我的采访对象很牛逼(你能接触到么?不能,那就乖乖看);
3,我的写作资料/材料很牛逼(你有这种资源么?没有,那就老老实实听我玑衡讲故事)
4,我所走过到过的学校机构很牛逼(你们经常跑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么?没有,low逼们还不颤抖?)
5,最后,一定是我很牛逼(不在文章中彰显作者藤校生的身份就不舒服斯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
[点击查看“波士顿”最新房源]
本网注明“来源:北美购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美购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美购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标签:波士顿人沈诞琦
上一篇:去美国留学办银行卡的流程是什么?...
下一篇:【纳帕系列六】:Realm酒庄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