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北京的亲友,登上海航的飞机,一切依然那么熟悉。普通话,中国面孔,热乎乎的中餐,似乎尚未离开,只是呆在了从北京划出去的一条延长线上。
当飞机降落在皮尔森机场,拎起大包小包,随着人流走出飞机,沿着曲曲折折的过道到了海关大厅,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各种肤色,各种体态,各种语言…… 才意识到这里是异国他乡。
跟着接机师傅来到住处,房东在家等我们。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大哥。帮我们把行李搬进屋,就带我们去超市。回来的路上,飘着雪。如刀般尖利的寒风撕扯着我们的头发和脸颊,还有手和耳朵。回到家,感觉浑身都麻木了。这么冷的地方,我们来对了吗?
随后发现,这是一个贫民窟般的社区。房子是一栋townhouse,错层的。明明3层,非得错成5层。楼梯狭窄,厨房、客厅、卧室之间穿行,都得爬楼梯。最忍受不了的是狭小的卫生间,而且只有一个!淋浴调水温还得拧两个阀门:一个冷水,一个热水。不仅如此,房子里还住着一个16岁的小留学生,我们还得负责她的一日三餐。虽说她也分摊点房租,但除掉她的部分,我们负担的费用比起住家庭旅馆,还贵出一些。学校一般,社区脏乱差,离帮我们租房的陶姐所住的万锦还远,附近没有一个熟人。
我立刻决定要到万锦重新租房。于是陶姐又给了我她世交好友的电话,因她儿子是地产经纪。地产经纪说现在房价涨得厉害,如果有钱,买房比租房好。考虑到儿子频繁换学校的不利,遂决定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的买房大行动。
社区
在哪里安家好呢?学区倒是好说,在网站上搜一下就OK了。
社区就麻烦了。好的学区,对应的不一定是好的社区。而社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征,又只能在google上搜搜搜。
搜到的结果让人又一次经历culture shock! 在国内虽然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是呀,在多伦多,却是按种族分的:大陆华人,港台华人, 犹太人,印巴人,意大利白人,爱尔兰白人……都跟大森林里的动物一样,各占一个区,绝不掺和。
M区最初是白人住的,中国人开始大量入住,白人不喜欢,就搬走,于是整个M区就成了华人村;R区和W区也是,渐渐是白人给华人腾房子。S区被印巴人入侵,没落成了多伦多最脏乱差的一个区,华人于是都搬走了……据说O小镇现在成了新秀,因为大批在xx工作的IT engineer入住了该区,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群落。
孩子的成长是会受家庭、学区和社区的综合影响的。因此会考虑在官二代和富二代聚居的华人区,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感到自卑;会考虑在犹太区和白人区,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被孤立被欺凌;会考虑在印巴区,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又无心向学……
房型
房子的物理特性对我们这样的小白也是一大挑战。不像在国内,大家都住在某个小区里的某栋楼里的某个单元中的一间。这边没有带围墙的小区!房子也五花八门。有像国内一样的高层居民楼——公寓楼condo,也有独门独院的house,还有新兴的联排townhouse,更有古老的链屋link, 和一层的小木屋bungalow,被巨大的院子环绕。
无论哪种,都是在村落之中,随意排列的。绿树草地和小池塘,社区活动中心和图书馆,还有附近的公园,几乎是标配。在古老一些的社区,古树参天,绿荫遍地,显得十分宁静舒适,充满了田园雅趣。
当然,在市中心就没有这些资源了。市中心的房子都是公寓和townhouse,几乎没有什么私家绿地。然而交通方便,不开车也能四通八达。在郊区则几乎没有公交系统。全靠自驾和两条腿走路。
这里的house不是用钢筋水泥建的,而是简单的木头!他们用大块的木板,像拼积木一样拼出一间房子,然后再在木板的外面贴一层薄砖,在里面用油漆刷墙……比起中国的钢筋水泥沙子砖头的建筑方式,速度刷刷的。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隔音效果差,然后怕火。
看房
虽然也想到,作为对当地一无所知的新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抄作业”。但我们在房产经纪的带领下,还是认真地看了一通房子:从市中心、姐夫村、旺市、R区、万锦到更远的O镇……
随着看房,也开始知道更细节的一些常识。condo是要交管理费的,有些townhouse也要交,只有freehold townhouse才不需要交。房子一般都是地上两层加上地下室。还有的是地下室就在地上,叫walkout basement。地上一层是客厅和厨房,地上二层是卧室,地下室一般是储物间、洗衣房或健身房和娱乐室。
这里的房子很奇怪地不出示精确的户型图,没有具体的长宽高和面积数据。房子的朝向也是各种都有,完全根据地形需要来设计。
说到采光,把角的房子自然是最好。由于木头房子糟糕的隔音效果,临大路的房子都不是好的选择。而一进门就是楼梯的房子,也颇不赏心悦目。门前的小草坪上,最好还要有两颗雪松或柏树,不光为了隐私,挡风啊。加拿大的风是最狂野的,能把雪全堆到门上!大雪封门,一点不假。车库最好能有两个,后院最好直接连着一片小树林……
我们看过后院有小游泳池或者温泉SPA的房子,还有的房子塞满了古董,全部家具都是古老的样式,跟穿越了一样。有的房子把basement做成了酒窖,有的做成了家庭影院,只有一家是图书室。
竞价
参观完毕,综合考虑学区与社区,决定从M区和O镇挑选。细细打听,才知这里买房流程更是新奇。不能砍价,要跟拍卖似的抬价才能买到房子!而全程买家和卖家都不见面的,所有的事情都由经纪来沟通。通常,卖家故意把售价降低,吸引更多的买家来看房,然后感兴趣的买家们激烈地争抢抬价,最后卖得高价。大多数房主都是在搬离房子之后才能卖房,因为经纪公司要做stage(就是装饰设计得好看一些,有个好“卖相”)。房屋交易的中介费是由卖家出,稍稍给买家一点负担减轻的心理安慰。
我们在经纪的引导下开始对看中的房子出价,发offer。M区的学区一流,不过,小学里的“清华班”(清一色华人)虽无大碍,却不利于孩子融入本地文化,社区也不理想,能选的房子也小。O镇的学区虽算不得顶尖,也是前25%以内,而且排名逐渐上升。还有个福利是风景优美,靠近安大略湖。虽然离市区稍远,但也有Go Train. 我们的策略就是两边都关注,哪边合适就在哪边抢offer,毕竟抢到了才算啊!
经过紧张的角逐,我们在O镇抢到了一个单车库的独立屋。叫价100万的房子,我们生生加了25万,才抢到。可见竞争之凶残!
我们交了6万定金,签了合同。到此似乎问题都解决了。然而事实证明,问题才刚开始。
贷款
接下来就要贷款。地产经纪说,我的工作结束了,你去找个房贷经纪吧。于是他推荐了一位华人贷款经纪。
这时,由于我曾在网站上留言咨询房子,有个印度籍房产经纪找到我,还喊了个房贷经纪,说必须要知道我的预算,然后计算出相关费用,如果我资金充足,才肯帮我推荐房子。他们提出了一大堆数据,需要准备的资金不仅仅是首付的金额,还有一年的还贷资金,算得我直打退堂鼓。
然而带我们看房的经纪并没对贷款及还贷提出质疑。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他能帮我们争取到更优惠的条件,于是依然选择了华人贷款经纪。毕竟语言也好沟通啊。
我们根据贷款经纪的要求提供各种资料,比印度经纪要求的少很多!当时还暗自庆幸,两周后贷款批了,我们才明白,他们是按最简单的模式帮我们申请的:将我老公设定为单身无房的首次购房者。这就是华人经纪的能耐:并不是他们有更好的渠道,只是他们敢于钻空子,冒险。风险当然是申请贷款的客户承担。
随后,付了贷款经纪房屋价值评估费。到这一步,我们才被告知:一旦评估价低于买价,我们的贷款额度就要下调,就需要更多的首付;此外,由于是新移民,尚无工作,银行要求提前准备一年的还贷款,才能放款。我差点晕倒,为什么不是先做价值评估再抢offer呢?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们呢?以为一整年的还贷款那么好筹到啊?
过户
同样的,贷款经纪说:“我们的工作完成了,你去找律师吧。”原来,律师才是负责最后的钱款支付和房屋过户的。
律师也得自己去找。依然找了华人圈里颇有名气的房产律师。彼时,我们还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依旧顺藤摸瓜,等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果然律师说:“你们要付我律师费,加上政府的管理费,还要再准备2万多的土地转让费。”听到这里,我们彻底晕菜。这又多出来的一大笔钱到哪里去找?!感觉已被送上绞架,深深地被套牢……
幸好,律师说这是最后一步,没有其他流程了。剩下的就是买家具搬家入住。说到家具,虽是二手房,前业主也不会留下任何家具,连窗帘都下走了,想要不至于睡地板,那又是一笔开销啊。
此时想起专业的印度裔经纪,把难题一一提前说明,我们内心还嗤之以鼻,深信有捷径。真是后悔莫及。又想起国内的中介,国内从头到尾都是一家服务到底,简直太省心了。不过,房子总算买下了,也是一项小成就。
终于,我们在多伦多的偏远小镇,大湖边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
(文章摘自网络)
本网注明“来源:北美购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美购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美购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