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医疗福利大比拼,不对比你还真不知道!
扫一扫,随时看
加拿大作为移民大国,其公民的福利是相当全面且详细的,在众多的公民福利中,医疗保健福利尤其健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加拿大公民都享有哪些医疗保健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
加拿大政府每年拨款约48亿加元在医疗保健福利上,各省都提供价廉且优质的保健计划(曼省免费参加)。除牙科和眼科外,病人看医生,不须支付诊金、化验费、住院和手术等费用,只须支付处方类药费。
如果家庭医生认为你需要住院,甚至手术,不论手术大小,一切费用全部由医疗保险计划负责。在住院期间,病人的伙食、药费等都不用自己支付分文。65岁以上的老人和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其处方药大部分为免费提供。
医疗福利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不妨多说一些。对于加拿大的医疗福利, 有人赞有人贬。
赞的人说, 在加拿大动大手术都不要钱, 而且医生技术好, 护士态度好, 事后跟踪服务好, 医院廉洁系统好, 医药保险制度好等等。
贬的人说, 在加拿大看病就是等死人! 等, 等, 等, 看急诊要等, 看家庭医生要等, 看专家更要提前数周等! 一点小毛病都诊断出错, 一个小手术都要排期, 一小瓶药都贵翻天……
再加上医死人的事故, 医患相争的案例等等, 加拿大医疗福利一直都是热点话题, 毁誉参半, 褒贬不一。
其实,如何评价加拿大医疗,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体会。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所有诟病,很可能都来自于”免费“二字。
免费医疗, 如同一家出售大米不要钱的店面, 你说会不会每天排长队挤破门? 如果隔壁就有几家米店但要花钱, 你是会光顾还是继续等候免费的呢?在加拿大看病就是这情形。 全民免费, 自然要排长龙, 医院只能按生命的危急程度来分先后, 这自然会让绝大部分病人愤慨和抱怨, 同时也质问为什么不开放私立医院呢?
可问题是, 在加拿大根本就没有私立医院。既然没有私立医院,难道就让病人等死吗?如果病人不想等的怎么办? 有些加国人选择了南下美国, 花钱看病。因为没办法, “免费米店”排不上, 不能饿死。据说还有一种医疗中介, 专门为美国的私立医院到加拿大去拉客户(病人)。是否属实不清楚,但至少也说明,“社会主义”医疗有弊病。
美加医疗福利比较
卑诗省居民伍德几个月前心口痛,家庭医生为他预约了心脏专科医生,但他要等2个月才能确诊。加剧的疼痛促使他去了美国。他在美国花18,000美元做完了诊断和心脏手术。伍德称他的命比等两个月更值钱,他选择南下美国花钱治病。
说到美国,我们再来看看有关美国和加拿大医疗福利的比较。与加拿大和许多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没有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美国的医疗机构大多属于私营性质,绝大多数美国人通过商业保险公司购买私人医疗保险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美国政府只对老年人,穷人,政府部门雇员,和军人等特殊职业提供公费医疗保险(Public Health Insurance)。
美国是世界上医疗费用最昂贵的国家。在美国,看一次普通的门诊平均花费二百美元;去医院看一次急诊,费用至少数百至上千美元;如果需要手术,则费用可达上万至数十万美元;住院费用可达每天一千至五千美元;一场重病或严重外伤事故的医疗费用可以轻易地达到数十万美元,甚至更多。在美国生活如果没有医疗保险,随时可能由于医疗费用而背负巨额债务。
所以,在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看病有极大的财务风险。国家不会保障你, 全赖自己未雨绸缪。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的医疗体系是自负盈亏式的——不买不保, 多买多保; 勤则致富, 懒则自受。这其实是和美国的社会文化理念相符的。相反, 加拿大则完全不一样----全民福利, 老少通吃, 劫富济贫, 皆大欢喜(当然富人并不欢喜)。 两国的治国理念不同, 直接就反映在民生民权最基本的医疗体系上。
医药分家
提到加拿大的医疗保健福利,不得不提的还有他的医药保险制度。在加拿大看病不要钱, 严格讲是指免费的诊断, 检验, 和治疗(包括手术治疗)。 但是, 药品不是免费的, 是医疗卡不包含的。 这就是加拿大医疗的另一个特点: 医和药分家。
医药分家具体表现在: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只负责开药,他们的诊所里都没有药房,药房是独立于诊所或医院之外的机构, 病人拿着医生开的药方,愿意去哪家药房取药就去哪家。所以说, 加拿大的免费医疗是只包医、不包药——看病确实不花钱,但买药是要自己搞掂的(住院期间的某些药费例外)。
比如, 感冒发烧一般是不去看医生的, 看了医生也会告诉你“去买退烧药吧“。 退烧药不属于处方药, 没有必要找医生开, 直接到药店的柜台上取了付钱即可。 如果发烧是被诊断出有炎症, 医生会给你开消炎药, 你就拿着那张处方去药店排队, 药剂师(pharmacist)会当场为你配制出你需要的药品和剂量, 你付钱取药。
医药保险
也就是说, 不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 都不包含在医疗卡之内, 都需要自己付钱, 这也衍生出另一个话题:医药保险。
国内不是抱怨医药系统拿回扣的现象很严重吗? 这在加拿大就能避免。 医和药泾渭分明, 不必讲关系, 不必递红包, 不用看谁的脸色, 不用向任何人求情, 一切都在监督之下井然有序。
在加拿大, 药剂师也是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要成为合格的药剂师, 也需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以及考核和领取执照的过程, 他们同样也是付出得多回报得多的专业人士。
既然是只包医不包药, 那么拿着医疗卡并不等于万事大吉, 那还需要购买医药保险。医药保险, 如同任何其他保险一样, 都是未雨绸缪。 在加拿大, 免费诊治外加医药保险, 这样才基本保障了看病无忧。
如果你有工作, 可以通过所在的公司或机构买; 如果你是自雇, 可以在市场上选择适合你情况的买。 一般来讲, 夫妻双方, 至少有一方得购买包括孩子在内的全家医药保险----药险和牙医险。孩子在满十八岁以后, 如果出示读大学的证明, 可以被父母的保险涵盖到二十五岁。
通常, 进入公司后, 人事部会出示给你本公司集体购买保险的条款选择, 你选定了之后就每月从工资里扣, 你就有了一张与你员工号挂钩的医疗保险卡, 也称为福利卡(Health Benefit)。 去诊所看病时只需刷医疗卡, 但拿了医生处方去药房开药时, 就要出示医疗卡和保险卡, 药剂师会根据你的保险卡判断出, 你为这瓶药要付多少钱——是分文不出还是出一部分还是全额支付。
比如, Amanda儿子小时候骨折, 动完手术后, 住四人病房还是单人病房, 由父母的保险卡决定; 为恢复手臂的形状和力气, 需要做理疗, 还要买矫形器械, 那两样都不包含在医疗卡之内。 Amanda所在机构的良好医药福利报销了几乎所有费用。
加拿大有几家著名的保险公司, 很多机构的员工医药福利都是他们在做的, 比如Sun Life, Canada Life, Manulife, Standard Life 等等。从名称上即可看出, 医药保险关乎生命健康, 购买保险人人有责。
这听上去和美国的医保没什么不同, 还是要自己掏钱。没错, 这部分确实和美国一样, 国家不能负担你, 必须自食其力。有人质疑, 只包医不包药, 那算什么免费医疗呢? 但是这种想法相当片面。
试想, 从看病诊断, 到验血或CT或核磁共振等检验, 再到动手术住院康复等等, 这些全都是由医护人员付出的劳动, 而他们是肩负着起死回生的重任的, 他们的付出不必支付酬劳吗? 医生之所以能成为医生, 那得付出多少年的学习和实践! 政府尊重医生, 并为居民支付这笔最大的花销, 就是要确保医院不变成功利之地, 医生在面对病人时----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无条件地救死扶伤, 而不能因病人没钱而被拒之门外。
然而, 药品, 牙齿护理, 以及各种额外治疗等等, 都可能是个无底洞。 政府背上免费看病的负担已相当沉重, 如果再来个医药全免, 世界上有几个政府能扛得住啊? 所谓福利的含义,都是指最基本的民生民权, 若需求更多, 那就要贡献更多, 自谋出路。
上面这些, 还只是说了加拿大医疗的冰山一角。 简言之,加拿大的医疗、医保体制与国内有着太多的不同,可以说, 加拿大在医疗福利, 医疗关怀, 人文服务等方面还是不错的, 但在管理体制和工作效率方面还有待提高。
其他福利
加拿大的公民福利很完善,除了医疗保健方面的福利,作为一名加拿大公民,你还可以享受到以下令人羡慕的社会福利:
这是加拿大福利体系的一块基石,是用于保证每个加拿大人能保持一个基本的生活标准,即有吃有住有穿。没有收入,而且银行存款在1,000元以下的每个人都能申请到这笔钱,单身人士可获每月500至700加元,三口之家可有1,100至1,300加元左右,已足够维持一个低水准生活,如果一直没有工作,则可以永远拿下去。但请注意!!!新移民通常在头6个月内是不能领这笔钱的,因为理论上,各位来都要带一笔钱,而且这笔钱能维持6个月的生活。
如果加拿大居民(绿卡或者公民)在一年中连续工作了半年,因为失业、患病、生孩子或领养孩子而不能继续工作,通过全国性的就业保险计划便能获得此项临时收入。现行政策规定,在过去一年中连续工作910小时,失业了即可领到这笔钱,通常是你原月薪的56%,可连续拿十个月。 加拿大失业保险一般分为五大类:
普通失业保险( Regular Benefits ): 是针对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导致的失业人士。如由于工作短缺、季节性工作、或大量裁员所导致的失业。这些人士应该随时可以并且能够工作。
怀孕、父母保险( Maternity, Parental, and Sickness Benefits ): 是针对孕妇、最近刚刚做了父母或领养了小孩以及需要照顾新生儿的人士;疾病保险:是付给那些由于疾病、受伤或需要隔离而不能工作的人士。
陪护保险( Compassionate Care Benefits ): 是针对那些要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去照顾自己病危的家人的人士。
渔工保险( Fishing Benefits ): 如果你是从事渔业的自雇人士,则有机会申请渔工保险。
其他特殊保险( Specific Situations ): 如果是教师、在加拿大境外工作、自雇、自营等人士,可在有部分条件限制的情况下申请此种保险。 申请补助须到加拿大政府就业中心,也就是办理社会保险卡(SIN CARD)的地方。注意有几种情况你将拿不到失业金,一是由于你犯严重错误而被老板开除,二是由于你自动辞职。
加拿大政府规定:全职雇员在工作一年后可获每年两周(十个工作日)有薪假期;连续工作五年后,可获每年三周有薪假期。假期不得以薪金替代。雇员不得因为怀孕而遭解雇。此外,还可获得无薪产假,继续保有其退休金或医疗计划,并于产假结束后返回原工作岗位。产假中,产妇可申请就业保险EI。
加拿大人不论其资产或收入,均可获得高龄保障退休金。OAS无须供款。由于领取资格视乎若干居留年数规定,因此新移民并不能享有全数退休金。 但如果你是加拿大公民或移民,年龄在65岁或以上,在18岁以后在加拿大居住至少10年,则可以获得部分OAS退休金,其计算方法是根据你在加拿大居住的年期计算。
除魁北克省以外,加拿大各省都实施加拿大退休计划。加拿大退休计划是一项公共保险计划。加拿大居民在每月的收入中扣除一定数额的退休金供款,在退休后或身体长期有障碍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项计划得到补助。退休金必须付税,申请者不管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魁北克省有自己的计划,称作"魁北克退休计划" - Quebec Pension Plan。
从英文字面上看,没有任何牛奶的意思,这是当地中国人给起的名字,意思是这笔钱够小孩喝牛奶了。
在加拿大,每个小孩从一出生,一直到18岁,都可以每月领取这笔补助,多少则是根据父母去年的收入而定的。当然,个别收入较高的家庭就无此待遇了,设立这笔补助的目的,一是想帮助收入低的家庭,二是鼓励大家多生孩子。
在加拿大,6岁前小孩的学前教育是自费的,而且费用很贵。一个小孩的月托费要600-800加币,很多低收入家庭因此无力把小孩送去接受早期教育,因此政府就专门拨款成立托儿补助金。政府根据申请人的具体情况,有时补贴一半,有时全额补助。
注意:这笔钱直接支付给孩子所就读的幼儿园。申请这笔钱要排队,所以应尽可能早去报名。有人说,夫妻俩都没工作,应优先。错!正相反,政府认为你们既然能呆在家里,自己教育孩子应没问题。他们优先考虑的是那些夫妻都在工作或学习且收入很少的家庭。
为了保证人者有其屋,保证低收入者也能住房,加拿大政府每年都拨款建造大批的政府房,由政府委托的专门公司管理,以极低的价格出租,而且往往是很漂亮的大楼。什么人可以申请呢?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但它的特殊收费方式把有钱人自动排除在外,基本收费原则是按收入的百分比交租,通常是月收入的25%至30%。
如你的月收入只1,000元,你只需拿出250元交房钱即可,而你住的可能是二室一厅的、三室一厅的大型公寓。但如果你月薪为10,000元,就要拿出3,000元交租,当然是不合算了,有这笔钱,买房都绰绰有余了。
有一点需告诉大家,中国人申请政府房的人很少。因为凡住这种房子的多为低收入家庭,属社会底层,所在地区往往是卫生、治安状况不如其他地区,中国人往往很关心子女的生活环境,因此宁可多花点钱,也要找一个“好地区”。
如果你有很少或没有收入,可以申请每月的收入保障津贴。收入的定义是包括来自其他国家的养老金、生活费、工资、失业保险福利以及劳工赔偿金或福利等等入息。 你的收入愈少,得到的收入保障津贴愈多。如果你己婚,你的配偶的收入在计算你应得之GIS数目时会被考虑在内。GIS须按年度重新申请。
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你也可领取配偶津贴,这是用来额外津贴那些只靠一份高龄保障退休金为生的夫妇的:
1、年届60岁与65岁之间、配偶为领取高龄保障人士。
2、总收入不超过规定的数额。
3、在18岁之后在加拿大居住至少10年。 SPA须按年度重新申请。此项津贴可继续发放,直至你再婚或年届65岁为止,甚至配偶去世这项津贴仍可继续发放给你。
若你怀孕,生孩子,刚领养小孩或要照顾初生婴儿而不能工作,你有可能合资格领取怀孕及育儿津贴。怀孕津贴只发给亲生母亲,最长15个星期,于孩子出生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育儿津贴是给予孩子的亲生或领养父母,最长10个星期。亲生母亲可同时申请怀孕及育儿津贴。
在加拿大生孩子,福利简直爽爆了!加拿大的产假(EI maternity benefits)育儿假(EI parental benefits),最高可以连休52周!!啥概念?国内最多三四个月,而加拿大直接就是一年了!不止奶妈享受这个假期,奶爸也同样可以有育儿假!完美解决妈妈一人带孩子的辛苦,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很公平!而且,怀孕、育儿期间还有各种政府津贴,每周获得津贴数目虽然不多,大概就是周平均工资的55%,但休完产假,孩子从0岁到18岁的每个月,都可以领到儿童福利金,每年几千加元。
本网注明“来源:北美购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美购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美购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标签:美加医疗福利大比拼,不对比你还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