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纽约:纽约的城市精神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2b36701009row.html作者:北美购房网
扫一扫,随时看
就算在一座城市生活再久,如果你不懂这座城市的精神,你仍然无法有归属感,你仍然只是停留在它表面的美丽,止步于你片刻的好奇。因此,走进一座城市,最好,先读懂它的精神,再在它的一砖一瓦、一水一木中去感受这座城市的性格、情感。这样,你也就真正的看懂了它的美丽与繁华。
走进纽约,在这里我们读懂纽约的城市精神。‘
纽约的建设
令人感动的故事是威廉斯堡大桥的建设。这是一座连接曼哈顿岛和布鲁克林区的吊桥,据说在旧金山金门大桥没有建成之前,这是世界上单孔跨度最长的吊桥。为了建设这个吊桥,工程师被钢索打死了。而后他的妻子和儿子继续建这个桥,儿子又被钢索打残。虽然这反映出当时施工安全的问题,但给我更强烈的联想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建设者的执著向这个城市精神注入了重要的元素。关于这个桥,还有一个极其发人深省的特征:它是双向8车道(单向4车道),而且中间还走火车。要知道,那是在140年前建造的大桥,当时汽车还没有发明,所以留这么宽的路在当时不过是为行人和马车而已。这正是工业文明想象力的极好例证:对未来具有穿透力的预见、跨越性的超前意识——这是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品质。相对而言,北京的环路、西直门立交桥、公主坟环岛的建设演变,令人难堪。那是应了我经常在课程里提到的“传统农业文明性格或习性”:保守,知足常乐,小富即安,随遇而安,朝不虑夕……缺乏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洞察力。要建立现代组织、发展现代城市,必须克服狭隘思维和刻板认知的习惯,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
还有几个很感人的故事,也许可使我们管窥这个城市的性格。一个是荷兰隧道。这是连通曼哈顿岛和新泽西的隧道,建于1929年。所谓“荷兰隧道”,并不是因为它是荷兰人建的,而是它的设计师恰好叫“荷兰”(中文翻译刚好和“荷兰”国名同音)。这个设计师首创了厢式隧道建设法:不是在海底挖隧道(那样据说成本很高、难度很大),而是先把隧道一节一节做好成厢体,然后在海底打桩做地基,再把事先做好的厢体放到地基上一节一节在海底接起来。当然,这也对工程质量有严格的要求。为此,设计师经常潜水检查工程质量,为此得了潜水病而去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个隧道命名为“荷兰隧道”。由这个历史故事,可以看到城市建设者对职业、事业的专注精神。而那却是很多年前的事。现在的人但凡有一点这样的职业精神,也就不会有那些“豆腐渣”工程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那个隧道在当时就建成双向4车道,这样,虽然今天交通很繁忙,倒也还“够”用。在那个汽车并不很多、纽约也并不像今天如此繁华的时代,能有这样的远见,其超前意识令人佩服。
纽约繁华的商业与金融
纽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发达的金融与商业。华尔街,不用说,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这里所有的不只是高楼大厦,还有密集的资金,更有密集的高素质的人才!在只有几百米长的街道里,竟矗立着世界上最有影响也是经常令人兴奋或心惊胆颤的金融“帝国”,它面对世界经济能叱咤风云、翻江倒海。一个城市能有如此影响世界的能量,怎能不令人佩服。这也是一个城市的力量的重要证据:你如果不能影响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也就算不上是世界级的大都市。这也令我想起一个大学、一个企业。国人时常也议论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的企业。搞不清这个问题,就无法创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企业。纽约的华尔街,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纽约的繁华还在于它从下城的金融到中城的商业、上城的文化(这只是一个相对的分布)。这个布局展示出城市规划的系统思考,均衡不同的元素,使城市具有多元的素质和吸引力。你说它是个金融城市——因此你说它充满“铜臭”?但它也有繁华的商业和美食,有前卫的时尚和领导世界商业的风格——因此你说它过于“奢华浮躁?”?但它也有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哥伦比亚大学——这些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精华。或许,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构成了纽约的品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品
我特别去考察了第五大道,尽管这不是我第一次去那里(我的另一个研究兴趣是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为了选择一个可比较的指标,我重点考察商店的橱窗设计。众所周知,商店(售点)的橱窗陈列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商业形象的展示,更是城市的一个“窗口”。我考察过旧金山、波士顿、洛山矶、华盛顿、伦敦、罗马、威尼斯、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柏林……诸多城市的商业街和它们的橱窗设计,这就可以有一个横向比较的参照(当然,我也考察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成都、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商业橱窗设计),比较而言,纽约的橱窗设计确属最出色的第一方阵。这也是其城市品位的一个写照。这也就是世界著名商号云集在此开店的原因——人们这样流传:不在纽约第五大道开店,就算不上是世界名牌。当然,要注意归因:是否是有了一流名店,才有了一流的设计?但辨析这个问题也不复杂:许多世界著名品牌也在其他地方开店,可为什么哪些地方的商业设计的品位就略逊一筹呢?——聪明人自然知道个中原委。
纽约的交通规划
作为世界大都市,交通拥堵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但在纽约的曼哈顿,相对来说还是规划管理得不错的,至少比伦敦好一些,更比北京强许多。和北京类似的是,曼哈顿岛上的街道规划得横平竖直,南北是大道(avenue),东西是短街(street)。整个岛的街道就像是棋盘,很容易辨明位置和方向。为了合理规划交通,对不同街道做了单向行驶规定,这样避免了一些交错。虽然车很多(美国是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但总体来说,汽车行驶的速度“还可以”,且很少塞死,司机们也都比较遵守秩序和驾驶道德,一般没有“夹塞儿”的现象。街面上总可以看到很多警察在维持秩序。
值得一提的特征是,曼哈顿城区(包括许多西方城市)是按照街区来建构的。一个街区(block)一般来说就是一个建筑(有时也有几组建筑一起构成一个街区),街区就由街或道来分割。由于每个街区都不大,这样街、道就四通八达,这里不通,可以很快从其它地方疏导,就避免了长距离堵塞。我个人以为,这和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有关:自己建一个楼,就要独立,有自己周围的路,显示与别人的区别和分离。而这恰恰方便了交通。这样一来,即使每个楼下都有底商,进出客、货仍都很方便。在纽约,并没有限制货运车不准进城的规定(人家并不靠这个来减少城市车辆而舒缓交通),这样大大方便了商业,减少了成本(店开在市中心,仓库建在很远的便宜的地方)——而这是发达的商业都市所十分需要的。这样,有效的市区建设规划、交通管理,为发达的商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和北京的景象形成了对比:老的街区联成很大一片(这或许是集体主义文化的特征:住在一起要扎堆),有时几百米甚至上千米都看不到一个路口。这样一来,行人不方便(你要走人行横道,要找红绿灯,就要走很远,所以就常有人横穿马路隔离栏杆),车辆也不方便,一旦一个路口堵死,就堵一长串,无路可“逃”。
中国有太多古老的城市,要发展和具备现代都市的品质,还有相当的路要走。
本网注明“来源:北美购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美购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美购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标签:纽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