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加哥求学的那三年
来源:http://bbs.pinggu.org/thread-671354-1-1.html作者:北美购房网
扫一扫,随时看
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已经求学三年,这次暑假回国呆一个月,在与老师同学不断的接触中我第一次突然强烈地意识到我的学术神经和血液已经被彻底地“芝加哥化”了。这是一种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近乎宗教的学术信仰和自豪感。芝大的校训直译过来就是“让知识不断积累,以丰富人生”;每当别人提起“芝加哥学派”,我总是会联想到武侠小说中一个刚入少林的小弟子对于前辈方丈高僧的无限景仰之心和对同门的手足之情,或许在别门别派前还带有那么一点点轻稚的“傲气”。
现在想来,或许这种傲气是外人惯出来的罢。因为每次向别人自我介绍说在芝大念经济学,对方常常会马上客气地说起诺贝尔奖。半年前回国在上海返签,我紧张等待美国签证官的第一个提问,听到的居然是“Oh, so you are from University of Chicago, do you want to win the Nobel Prize? ”,让我不知如何回答却非常开心,站在那里傻笑。其实我们在芝加哥的时候反而很少说诺奖,经济系学生中间流传最多的关于诺奖的故事是Lucas和Heckman曾经都没有在第一次就考过芝大经济系core exam,Heckman还为此转到了普林斯顿,但是他们后来都拿了诺奖。所以我们系就有个名言“要想拿诺奖,最好第一次考core exam不要考过”。但是据我观察考前好像每个人都非常卖力地准备应考,“诺奖”似乎没有任何诱惑力。
芝大经济系目前还在讲课的诺奖得主有四个人。研究经济史的Fogel常常呆在商学院而且一度曾经常去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但是我没有选过他的课因此几乎没有见过他。76岁的诺奖得主贝克尔教授与我的办公室在同一套间,因此几乎天天见面。他即使在周末都会来办公室,还打网球,周一的workshop上他最为活跃,这个暑假他要在欧洲三四个国家做包括牛津大学的希克斯讲座在内等四场讲演。每次当我坐在Becker教授办公室里凌乱的大书桌前看他在黑板上做推理的时候,每次当我在晚上八九点钟时的经济系走廊里见到Heckman教授背着个大黑挎包刚要回家时,每次与Lucas教授见面讨论论文听到他说“ I don’t Know” 时,我的心中总是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激动,我私下将他们尊称为“学术贵族”,因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们,拿了诺贝尔奖以后还是那么地一如既往平心静气地勤奋着和谦逊着。这些学术泰斗尚且如此,我找不到理由为什么号称“热爱经济学”的青年学子们还会有那么多时间去请客吃饭卡拉OK而不是去做严谨的学术研究。
了解经济思想史的人稍加回忆就不难发现,“芝加哥学派”的内涵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众多先贤的不断学术创新中而动态变化着的。从这些大师的课堂上我感受最深、觉得最珍贵的是他们举手投足间的精神承传:是那种坚韧不拔的开拓学术的理论勇气,是那种捍卫芝加哥学派荣誉的忠诚与强烈的自豪感,是那种充满激情永远学术的不竭动力,是那种气定神闲笑看风云的超然自若。我想,也许不在芝加哥仍然可以学到他们的经济理论,但是绝对感受不到在手捧芝大同门前辈学长的论文进行学习阅读时的那种充满亲切感,听芝大老师们讲解这些论文时的那种自豪的神情,以及与此荣耀感相随的催人奋进的无名压力:他们也曾和你一样在这相同地方相同教室研究与学习过,那与他们相比,你现在又做得怎么样呢?
我最喜欢的研究领域是宏观,就来说说宏观理论吧。随着卢卡斯批判和动态分析工具的系统引入,现实与理论的发展将传统凯恩斯主义宏观学理的一系列重大缺陷暴露无遗。如今的宏观经济学子不再热衷于用国别数据做索罗残差或是进行Klein的大规模的宏观联立方程组运算,而是一套动态优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后来的所谓的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的分析方法将一系列价格粘性理性化,对经济科学也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尽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还是没有被说服为什么被新凯恩斯主义所最为关注而被新古典宏观基本放弃的那些问题是足够重要的。那些简单根据时间出现顺序武断认为新凯恩斯主义超越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人显然需要重修一遍研究生一年级的宏观课,令人惊讶的是国内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Edward Prescott最近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的诺奖演说和Lucas教授2002年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演讲《宏观经济学的要务》对此已经做出了最为权威而又足够清楚的总结。
在评论是否像卢卡斯这样的顶级的芝加哥学派的宏观经济学家适合做美国总统顾问时,斯蒂格利茨曾诚实地说道,“作为总统怎么能指望一个认为(在成熟市场经济中)ZF干预政策大多数基本上不是无效就是有害的人能帮上忙呢”。的确,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现代的经济学子与学者对于ZF干预的第一反应便是审慎的怀疑。尽管如此,“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也并非科斯所批评的那种“黑板经济学”,价格理论与收入理论的大师的思想观点在政策界仍然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五六十年代一群“芝加哥小子”回到拉美推行自由化的经济改革成效卓著,美国70年代的滞胀之后掀起的一系列deregulation的新古典经济政策的市场化回归,同样的由芝加哥学派所倡导的私有化政策在欧洲各国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在美联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经济组织中经常可以看见出身芝加哥经济系的学生和学者的身影,之中很多人都占有重要决策位置。事实上,与其看到一些不懂经济的人管理经济,我们这些芝大的学生更愿意看到训练有素的出色的经济学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并将此看成是整个经济学家群体的值得称赞的成就。
“江山代有人才出”,芝加哥学派的世界性声誉是由芝加哥前辈一代一代奋力开创的。而前辈的辉煌能否保持则主要依赖于经济系和商学院更年轻一辈的中坚的教授们。也许他们长时间被诺奖大师们的光芒所遮掩,然而我们还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目前还有好几个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排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那张waiting list 上。提出“有效市场假说”的Eugene Fama,倡导行为金融的 Richard Thaler,提出revelation principle并在机制设计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Roger Myerson,提出了GMM并在资产定价方面有着重要贡献的Lars Hansen,创立了贝叶斯计量经济学的Arnold Zellner,也许还可以加上在契约理论与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Robert Townsend,等等。在宏观方面,也许还可以加上芝大毕业生Paul Romer, Neil Wallace 等人的名字。如果一定要拉拉关系的话,我们芝大的学生也在热切盼望着Barro与Sargent两位芝大曾经的教授能早日拿到诺贝尔奖。再年轻一点的,我们从Kevin Murphy和 Steven Levitt,以及最近加盟的 John List身上看到了芝加哥价格理论和实证传统后继有人,宏观方面经济系里的Robert Shimer, Fernando Alvarez以及马上要加盟的Sam Kortum显然正如日中天,芝大GSB里阵容强大的金融系也是宏观的一个强力互补后盾。我期盼着芝大毕业生Narayana Kocherlakota有朝一日也能返回母校执掌宏观教鞭。
之所以要重复以上这些主流业内人士的常识,是因为这次我回北大经济中心教课并且参加留美经济学会和CCER-NBER年会等学术会议期间,深深感觉到国内学界很多人都对芝大经济系有着严重的误解。误解之一便是认为芝大是个“老人系”,不过这个误解容易消除,只要对现代经济学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到芝大经济系主页上稍微看一下即可。误解之二是以为芝大的教授个个都高高在上让人不可接近。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就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曾担任芝大校长达7年之久并且曾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的Hugo Sonnenchein教授(是复旦校友周林教授在普林斯顿时的导师)每次遇到我们这些学生,常常毫无架子地和我们先打招呼。2003年我赴美签证遇到挫折,他还特意为我写了一封支持信给美国大使馆,尽管我当时还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还没有入学的学生,为此我至今心存感激。今年6月我在芝大参加了一场大概是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场期末考试,是 Lars Peter Hansen教授的“资产定价和宏观经济学”,非常技术化的一门课。考完试,Hugo Sonnenschein 教授路过我的办公室,特意提醒我说GSB有一场我们自己经济系助教授William Fuchs 的关于动态契约方面的论文的报告,曾作为他的job market论文入选RES European Tour,问我去不去,我这学期和Hugo聊了好几次我的动态契约的论文,他知道我一定感兴趣。我很感激他提醒我有这个讲座,跟着他一块去了。听完回来路上正好遇到了Gary Becker 教授,问我试考得如何并且充满鼓励地说相信我一定会考得很好。我有些愧疚,因为我为了准备期末考试而一直拖着他的RA的工作,但他很体谅我说完全可以考完再做。在我给Hansen教授当RA期间,他也特别的大度,与RA的时间安排发生冲突时常常允许我先做自己的研究。去年的感恩节前夕Hansen教授看到我孤单一人呆在办公室里,没有亲人,就邀请我去他家吃火鸡,在饭桌上我还见到了他的岳母,也就是在台湾大名鼎鼎的经济学泰斗蒋硕杰的遗孀,她祖籍黑龙江,普通话非常好,聊得很开心,我当时很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还有一次,我在系里报告一篇习作,Lucas和Stokey两位教授正好有事出差,但是没想到事前他们竟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抱歉无法参加并让我给他们俩再单独作一次报告,让我受宠若惊了很久。所有这些事情都让我激动地感觉到,尽管我们还只是无名小卒,但是系里的这些世界级的大师还是很关心重视我们这些学生的,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东西能比这些更能鼓舞青年学子的士气了,大概我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芝加哥化”了。
本网注明“来源:北美购房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美购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美购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标签:王勇芝加哥大学